找回密码
立即注册
发新帖

2

收听

2

听众

134

主题
发表于 2023-11-28 22:11:29 | 查看: 616| 回复: 0
魏晋  陶渊明  《杂诗》其一


    人生无根蒂,飘如陌上尘。
    分散逐风转,此已非常身。
    落地为兄弟,何必骨肉亲!
    得欢当作乐,斗酒聚比邻。
    盛年不重来,一日难再晨。
    及时当勉励,岁月不待人。



【译⽂】
  ⼈⽣在世就如⽆根之⽊、⽆蒂之花,⼜好似⼤路上随风飘转的尘⼟。
  ⽣命随风飘转,⼈⽣历尽了艰难,⼈们都已不再是最初的样⼦了。
  来到这个世界上的都应该成为兄弟,⼜何必在乎⾻⾁之亲呢?
  遇到⾼兴的事就应当作乐,有酒就要邀请近邻⼀起畅饮。
  美好的青春岁⽉⼀旦过去便不会再重来,⼀天之中永远看不到第⼆次⽇出。
  应当趁年富⼒强之时勉励⾃⼰努⼒奋⽃,光阴流逝,并不等待⼈。

【赏析】
  陶渊明《杂诗》共有⼗⼆⾸,此为第⼀⾸。王瑶先⽣认为前⼋⾸“辞⽓⼀贯”,当作于同⼀年内,作于晋安帝义熙⼗年(414),时陶渊明五⼗岁,距其辞官归⽥已经⼋年。这是⼀组“不拘流例,遇物即⾔”(《⽂选》李善注)的杂感诗。可以说,慨叹⼈⽣之⽆常,感喟⽣命之短暂,是这组《杂诗》的基调。
  “⼈⽣⽆根蒂,飘如陌上尘。”⽆根蒂:形容飘泊不定。陌:路。这两句是说,⼈⽣在世就好像⽆根之⽊、⽆蒂之花,⼜好⽐是⼤路上随风飘转的尘⼟。
  “分散随风转,此已⾮常⾝。”常⾝:常住之⾝。佛家认为常住之⾝具有永恒的法性,与死⽣变易⽆常的⽗母⽣⾝不同。这两句是说,由于命运变幻莫测,⼈⽣飘泊不定,种种遭遇和变故不断的改变着⼈,每⼀个⼈都不是最初的⾃我了。这四句诗,语虽寻常,却寓意奇崛,将⼈⽣⽐作⽆根之⽊、⽆蒂之花,是为⼀喻,再⽐作陌上尘,⼜是⼀喻,⽐中之⽐,象中之象,直把诗⼈深刻的⼈⽣体验写了出来,透露出⾄为沉痛的悲怆。
  “落地为兄弟,何必⾻⾁亲?”落地:指诞⽣。这两句是说,既然每个⼈都已不是最初的⾃我,那⼜何必在乎⾻⾁之亲,⾎缘之情呢。来到这个世界上的都应该成为兄弟。
  “得欢当作乐,⽃酒聚⽐邻。”欢:欢愉。这两句是说,遇到⾼兴的事就应当作乐,有酒就应该聚在⼀起共饮。阅历的丰富往往使⼈对⼈⽣的悲剧性有更深刻的认识,年龄的增长常常使⼈更难以寻得⽣活中的欢乐和激动,处于政治⿊暗时期的陶渊明更是如此。但他毕竟没有完全放弃美好的⼈⽣理想,本着“四海之内皆兄弟”的博爱精神,他转向官场宦海之外的⾃然去寻求美,在村居⽣活中去寻求精神上的欢乐,和村民们结下了深厚的情谊,这种欢乐平淡中和、明净淳朴。
  “盛年不重来,⼀⽇难再晨。”难再晨:是说没有第⼆个早晨。这两句是说,壮年不会第⼆次到来,⼀天之内没有第⼆个早晨。“及时当勉励,岁⽉不待⼈。”这两句是说,趁着盛年之时应当勉励⾃⼰,光阴流逝不会等待⼈。
  “盛年不重来,⼀⽇难再晨。及时当勉励,岁⽉不待⼈。”结尾四句常被⼈们⽤来勉励年轻⼈要抓紧时机,珍惜光阴,努⼒学习,奋发上进。在今天,⼀般读者对这四句诗作如此理解,未尝不可。但在这⾸诗中,陶渊明的本意却与此⼤相径庭,是⿎励⼈们要活在当下,及时⾏乐。既然⽣命是这么短促,⼈⽣是这么不可把握,社会是这么⿊暗,欢乐是这么难得,那么,对于⽣活中偶尔出现的⼀点点欢乐,就应该倍加珍惜,不要轻易放过,要及时抓住它,尽情享受。这种及时⾏乐的思想,我们必须要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加以考察。它是指⽰标志着⼀种⼈的觉醒,即在怀疑和否定旧有传统的标准和信仰的条件下,⼈对⾃⼰⽣命、意义、命运的重新发现、思索、把握和追求。陶渊明在⾃然中发现纯净的美,在村居⽣活中找到了质朴的⼈际关系,在⽥园劳动中得到了⾃我价值的实现。
  这⾸诗起笔即命运之不可把握发出慨叹,读来使⼈感到迷惘、沉痛。继⽽稍稍振起,诗⼈执著的在⽣活中寻找友爱,寻找着欢乐,给⼈⼀线希望。终篇慷慨激越,使⼈为之感奋。全诗⽤语朴实⽆华,取譬来⾃⽣活,质如璞⽟,然⽽内蕴却极丰富,波澜跌宕,发⼈深省。
  扩展阅读:陶渊明作品类型之咏怀诗
  陶渊明的咏怀诗以《杂诗》⼗⼆⾸,《读⼭海经》⼗三⾸为代表。《杂诗》⼗⼆⾸多表现了⾃⼰归隐后有志难骋的政治苦闷,抒发了⾃⼰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⾼洁⼈格。可见诗⼈内⼼⽆限深⼴的忧愤情绪。《读⼭海经》⼗三⾸借吟咏《⼭海经》中的奇异事物表达了同样的内容,如第⼗⾸借歌颂精卫、刑天的“猛志固常在”来抒发和表明⾃⼰济世志向永不熄灭。

世界正在悄悄发生着变化,不等你醒来

QQ|手机版|小黑屋|灵璧驿栈 ( 皖ICP备2023024494号 )

GMT+8, 2025-5-15 15:16 , Processed in 0.024535 second(s), 25 queries .

Powered by Discuz! X3.5

© 2001-2024 Discuz! Team.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